故障现象
|
可能的原因
|
处理方法
|
阀杆填料泄漏
|
填料压盖松动
|
压紧填料压盖,勿超过阀门允许的扭矩值。
|
填料密封是否损坏或磨损
|
加注密封脂或更换填料密封
|
阀门不动作
|
阀门两侧压差过大
|
开阀前,先通过旁通平衡阀前后压力,应尽量使阀门两侧压差减小
|
阀体或阀杆有杂质,阀门锈蚀
|
需要对阀门进行吹扫,除锈清洗。
|
阀杆螺钉或螺母太紧
|
松动阀杆螺钉或螺母;开关阀门;紧固螺钉或螺母到适当的扭矩值。
|
注脂阀及排污阀渗漏
|
阀内钢球、弹簧以及密封圈损坏
|
更换已损坏的零件;或安装一个辅助注脂嘴,向管线泄压后,用新注脂嘴替换已损坏的注脂嘴。
|
注脂嘴油碎屑
|
向注脂嘴注入少量润滑脂或清洗液,去除碎屑。
|
球阀无法关闭到全关或全开位置
|
阀体下部积污较多
|
排除积污
|
介质中的水分在阀门底部冻结
|
适当加温
|
阀门操作困难
|
阀杆润滑不良
|
加注润滑脂
|
阀门久未开启,阀座和阀体抱死
|
快速向开启和关闭方向来回转动数次,至阀体内部松动后再开启或关闭阀门至所需位置
|
水分在阀体腔内结冰
|
适当加温
|
管道变形造成约束
|
消除管道变形的约束
|
阀门内漏
|
阀门限位不准确
|
调整阀门限位
|
阀门密封件损坏或有杂质
|
清洗、加注密封脂
|
无法对阀门进行注脂
|
注脂嘴堵塞
|
检查并更换注脂嘴
|
阀腔内油脂硬化
|
对阀门进行清洗排污
|
阀座泄漏
|
阀门未完全关闭
|
操作阀门至全关位置;关断并排放阀门确保泄漏已停止。
|
操作器限位设定不恰当
|
适当调节操作器限位器;关断并排放阀门确保泄漏已停止。
|
阀座环运行不正常
|
清洗冲刷阀座环。
|
齿轮箱进水
|
或齿轮箱各零部件传动阻力大
|
每年冬季保养时,检查齿轮箱,确保齿轮箱内无水,润滑脂未变质。
|
故障现象
|
可能的原因
|
处理方法
|
阀杆泄漏
|
填料不足或失效
|
添加、更新填料
|
调料过松
|
压紧填料或调整压盖
|
阀门不动作
|
电机功率过小或电机过载
|
更换电机
|
阀门两侧压差过大
|
尽量减小阀门
|
扭矩过大
|
检查、调整阀门电动执行机构
|
阀门生锈或阀杆有杂质
|
对阀门除锈、清洗
|
电机不转
|
供电系统有故障
|
排查线路问题
|
开关失灵或超扭矩开关误动作
|
对开关进行维修
|
关阀过紧
|
先手动缓慢开启一点
|
阀门关闭不严
|
传动系统问题
|
检查传动系统功能
|
行程/转矩设置错误
|
检查并改正行程/转矩设置
|
缺密封脂
|
加注密封脂
|
内部有杂物、锥体损坏
|
拆开后清洗阀内部杂质,若锥体表面损坏,必须进行更换
|
阀门开关位置设置有偏差
|
查看阀门开关位置是否合适,如有偏差重新调整行程控制器
|
阀门行程限位发生变化
|
行程调节螺钉的紧定螺母松动
|
进行适当紧固
|
传动轴等转动件松动
|
进行适当紧固
|
行程控制器弹簧过松
|
更换弹簧
|
电动执行机构不能确认开关位置
|
重新设定
|
电机无法停止
|
开关失灵
|
维修或更换开关
|
DN100以下阀门轴封失效
|
调料不足
|
将阀门前后的气体放空,更新或添加软填料
|
压盖松动
|
将压盖四周进行清洁,再将压盖进行调整、紧固
|
注脂嘴泄漏
|
注脂嘴有碎屑
|
向注脂嘴注入少量清洗液,冲洗碎屑
|
注脂嘴损坏
|
安装辅助注脂嘴,或再管线泄压后,更换新的注脂嘴
|
接头密封损坏
|
更换密封
|
无法对阀门进行注脂
|
注脂嘴堵塞
|
检查并更换注脂嘴
|
阀腔内油脂硬化
|
对阀门进行清洗、排污
|
阀门内漏
|
阀门限位不准确
|
调整限位
|
阀门密封件损坏或有杂质
|
加注密封脂,清洗
|
故障现象
|
可能的原因
|
处理方法
|
阀杆填料泄漏
|
填料压盖松动或填料损坏加注密封脂或更换阀杆填料。
|
缓慢压紧填料压盖直至阀杆不泄漏;给阀杆注脂孔
|
阀门通流能力减小或阀门被堵死
|
阀门内部脏物太多
|
拆除阀芯,将截止阀内部堵塞脏物清理干净
|
阀门阀体渗漏
|
阀体腐蚀产生小孔
|
将小孔处攻丝,然后用丝堵堵漏
|
阀体铸造质量不好导致破裂
|
更换阀门
|
阀门操作困难
|
填料压得太死
|
稍微松开填料压盖螺栓
|
阀杆润滑不良
|
快速向开启和关闭方向来回转动数次,至阀杆松动后再开启或关闭阀门至所需位置
|
阀门丝杆上有脏物
|
解体阀门,清洁阀门丝杆
|
阀杆弯曲变形
|
更換阀杆或直接更換阀门
|
水分在阀体腔内结冰
|
对阀门适当加温将冰融解
|
管道变形造成约束
|
纠正管道变形处,消除管线约束
|
阀门关不严
|
阀芯底部有杂质
|
打开排污口排除下部积污,必要时对阀门进行冲洗
|
截止阀密封面磨损
|
拆卸阀门,对阀芯密封面进行修整
|
序号
|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1内漏
|
1.密封面附着污物。
2.密封面因水力冲击而损坏。
|
1.消除阀瓣和阀座密封面上的污物,用煤油清洗干净。
2.重新加工阀瓣和阀座或更换密封件。
|
2 外漏
阀体与阀盖连接处外漏
|
1.连接螺栓紧固不均匀或预紧力不足。
2.法兰密封面损坏。
3.垫片安装偏歪错位及垫片破损或使用过久失效。
|
1.均匀地拧紧阀体与阀盖处的连接螺栓螺母。
2.重新加工修整法兰密封面。
3.更换新垫片正确安装。
|
3 阀瓣破碎
|
止回阀前后介质压力处于波动状态,阀瓣频繁与阀座相撞,某些脆性材质的阀
瓣易被打碎。
|
1.选用韧性材料的阀瓣。
2.调整工艺,减少或避免止回阀前后压力的频繁波动。
|
故障现象
|
可能的原因
|
处理方法
|
阀瓣和阀座密封面间内漏
|
密封面有污杂物粘附
|
开启阀门冲出密封面上的脏污
|
密封面磨损,冲蚀损坏
|
重新研磨密封面进行堆焊及加工至密封面达到要求
|
关闭力矩过大使阀瓣受力变形
|
更换阀瓣
|
阀杆填料处渗漏
|
填料压盖未压紧
|
可均匀地将压紧填料压盖的螺母拧紧
|
填料磨损
|
适当增加填料
|
阀杆与填料接触的表面受到损坏
|
修磨阀杆表面或更换阀杆
|
阀杆升降不灵活
|
填料压盖未压紧
|
适当放松填料压盖
|
填料压盖斜歪涂润滑脂
|
校正填料压盖
|
转动部位有夹杂物
|
清除夹杂物。
|
阀杆与阀杆螺母上有损坏
|
修整螺纹或更换阀杆与阀杆螺母。
|
阀杆弯曲
|
校正或更换阀杆。
|
手轮转动,但阀杆不动作
|
支架上的防转销损坏
|
更换防转销
|
故障现象
|
可能的原因
|
处理方法
|
泄露
|
阀瓣与阀座密封面之间有脏物
|
提升扳手将阀开启几次,把脏物冲去
|
密封面损伤
|
采用研磨或车削后研磨的方法加以修复
|
阀杆弯曲、倾斜或杠杆与支点偏斜,使阀芯与阀瓣错位
|
应重新装配或更换
|
弹簧弹性降低或失去弹性
|
更换弹簧、重新调整开启压力
|
到规定压力时不开启
|
定压不准
|
应重新调整弹簧的压缩量或重锤的位置
|
阀瓣与阀座粘住
|
定期对安全阀作手动放气或放水试验
|
杠杆式安全阀的杠杆被卡住或重锤被移动
|
重新调整重锤位置并使杠行运动自如
|
不到规定压力时开启
|
定压不准
|
适当旋紧调整螺杆
|
弹簧老化弹力下降
|
更换弹簧
|
排气后压力继续下降
|
安全阀排量小于设备的安全泄放量
|
重新选用合适的安全阀
|
阀杆中线不正或弹簧生锈
|
应重新装配阀杆或更换弹簧
|
排气管截面不够
|
采取符合安全排放面积的排气管
|
阀瓣频繁跳动或振动
|
弹簧刚度太大
|
改用刚度适当的弹簧
|
调节圈调整不当,使回座压力过高
|
重新调整调节圈位置
|
排放管道阻力过大,造成过大的排放背压
|
减小排放管道阻力
|
排放后阀瓣不回座
|
弹簧弯曲、阀瓣安装位置不正或被卡住
|
重新装配
|
灵敏度不高
|
弹簧疲劳
|
更换弹簧 弹簧使用不当
|
故障现象
|
可能的原因
|
处理方法
|
关闭不严、漏气
|
主阀或导阀阀芯软密封件损坏
|
更换软密封件
|
调节、给定压力不灵
|
有污物堵塞
|
清洗连接导阀过滤器
|
安全阀不动作
|
零件损坏,O形圈等
|
更换损坏零件
|
受赃物、铁屑卡住
|
清洗
|
安全阀的参数不对。如压力范围与使用范围不一致。
|
更换导阀弹簧
|
故障现象
|
可能的原因
|
处理方法
|
漏气
|
由于锈蚀、硬物划伤阀与阀盘的接触面、阀盘或阀座变形及阀盘导杆倾斜
|
更换或维修损坏部件
|
卡死
|
呼吸阀安装不正确、油罐变形导致阀盘导杆歪斜、阀门锈蚀
|
重新安装呼吸阀;清理锈蚀阀门
|
粘结
|
有蒸汽、水分与沉积于阀盘、阀座、导杆上的尘土等杂物混合发生化学物理变化,久而久之使阀盘与阀座或导杆粘结在一起。
|
清理阀盘与导杆之间的凝结物,拆卸呼吸阀清洗波纹,清楚积垢
|
堵塞
|
长时间未保养使用,致使尘土、锈渣等杂物沉积于呼吸阀内呼吸管内;蜂鸟等在呼吸阀口筑巢
|
定期维护保养;及时清理呼吸阀口附近的鸟巢等
|
冻结
|
气温变化,空气中的水分在呼吸阀的阀体、阀盘、阀座和导杆等部位凝结
|
定期检查,发现冻结及时加热处理
|
故障现象
|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1控制输出电源后,电磁阀的动磁芯无吸合动作声
|
(1)线圈没有接通电源。
(2)电源接触不良或端子松动。
(3)电源电压过高或过低。
(4)线圈断路或短路
(万用表可测出:电阻值为0或者无穷大时)
|
(1)用万用表或电笔直接检测线圈接线盒处是否有电。
(2)打开线圈接线盒拧紧电线端子螺丝。
(3)调整电压或给供电、控制设备增加稳压装置。
(4)重新购买更换线圈。
|
2 通电后动磁芯,有吸合动作声但电磁阀没打开
|
(1)流体超过最大工作压力或压差。
(2)动磁芯和阀内有杂质堵塞或卡住。
(3)使用时间过长或寿会到期。
|
(1)降低流体输送压力或电磁阀前增加减压设施。
(2)拆开电磁阀清洗,并在阀前安装过浅器。
(3)更换新的电磁阀。
|
3 通电时噪音过大
|
(1)线圈顶上的螺母松动。
(2)电压波动超过允许公差范围。
(3)流体压力或压差超出允许范围。
(4)隔磁管内或动磁芯吸合面粘有杂物。
|
(1)拧紧螺母或在线圈下面加一个软密封垫图。
(2)调整电源的电压或增加稳压设施。
(3)降低流体输出压力或在电磁阀前增加减压装置。
(4)清洗隔磁管和动磁芯。
|
4 线圈过热
|
(1)电压过高或过低。
(2)流体温度或环境温度过高。
(3)长期超负荷或带电使用。
|
(1)调整电源的电压或增加稳压设施。
(2)若温升没有超标则属正常现象,否则更换高温型。
(3)选配节能模块,或针对工况需要选择常开型。
|
5 断电后,电磁阀不能关闭或关不死内漫(指常闭型)
|
(1)流体粘度过高并超标
(2)动磁芯和阀内有杂质堵塞卡住
(3)阀芯密封被坚硬杂质划伤破坏
(4)复位弹簧变形或弹簧疲劳老化
(5)阀座粘附脏物或被硬物划伤破坏
(6)密封垫脱落、缺陷、变形、破损
(7)阀芯磨损、使用寿命到期
|
(1)定购适应高粘度的电磁阀。
(2)拆开电磁阀清洗内件,并在阀前安装过滤器。
(3)清洗杂质、研磨密封面、更换密封件或阀芯组件。
(4)纠正、拉伸弹簧或更新弹簧。
(5)清洗杂质、脏物、研磨阀座。
(6)更换新的密封件。
(7)更换新的阀芯或重新买新的电磁阀。
|
6 电磁阀外漏
|
(1)连接处松动。
(2)连接处密封件损坏。
(3)受到碰撞或安装时用力过猛,造成阀体或零部件裂纹、破裂。
|
(1)拧紧泄漏处的螺栓或紧固螺母。
(2)拆开更换密封件。
(3)更换受损的零部件或阀体。
|
故障现象
|
可能的原因
|
处理方法
|
阀杆填料泄漏
|
填料压盖松动
|
压紧填料压盖
|
填料是否损坏或磨损
|
加注密封脂或更换填料
|
阀门不能实现对上、下游的完全密封(阀体中腔压力无法泄放至低压)
|
闸板未关闭到全关的位置
|
将闸板关闭到全关位置
|
密封面损坏
|
更换已损坏的密封元件
|
弹性密封元件“O”型密封圈损坏
|
更换密封圈
|
法兰泄漏
|
螺栓松动
|
拧紧螺栓
|
密封垫片损坏
|
更换垫片
|
注脂阀及排污阀渗漏
|
阀内钢球、弹簧以及密封圈损坏
|
更换已损坏的零件
|
螺纹未旋紧
|
旋紧螺纹
|
闸板无法关闭到全关位
置
|
阀体下部积污较多
|
排除积污
|
介质中的水分在阀门底部冻结
|
适当加温
|
阀门操作困难
|
阀杆润滑不良
|
加注润滑脂
|
阀门久未开启,阅座和闸板抱死
|
快速向开启和关闭方向来回转动数次,至闸板松动后再开启或关闭阀门至所需位置
|
水分在阀体腔内结冰
|
适当加温
|
管道变形造成约束
|
消除管道变形的约束
|
阀门操作不平稳
|
轴承润滑不良
|
加注润滑脂
|
传动部件磨损严重或损坏
|
更换已磨损或损坏的部件
|
阀门通球受阻
|
闸板未到全开位置
|
开启到全开位置
|
故障现象
|
可能的原因
|
处理方法
|
误动作
|
管道杂质进入泄压阀,导致泄压阀误动作。
|
在安装前,需彻底吹扫管线。确保管线内无泥沙、碎片、金属屑等,防止杂质进入泄压阀的导阀以及阀腔。
|
设定值漂移
|
首次使用时未校准;使用期间,未严格执行校准检验工作
|
在首次使用泄压阀时,必须要做好泄压阀的定值调校工作。首先,要选择与管道仪表相当的精度等级的引压压力表并进行校验,确保泄压阀设定值校验的淮确度,避免管道运行压力超高时,泄压阀不动作或误动作,其次防止泄压阀设定值漂移,在调校泄压阀时,要紧固调整杆,调整控制阀,防止出现弹簧滑动等现象。
|
内漏
|
一般在泄压阀动作几次以后,会出现泄压阀阀塞不归位、密封圈损坏或泄压阀动作迟缓等问题。
|
需要及时更换泄压阀易损件,清洁阀塞的杂物,排除先导阀进入的杂质或气体。根据泄压阀的压力等级,选择阀座密封
|
安装完毕后,阀门不能保持压力
|
管道中的杂质使阀芯无法回到密封座上;在密封座上有杂质;阀芯表面有划伤。
|
将阀门从管道上拆卸下来,清理管道内杂物;更换密封座上的密封;拆掉阀芯进行修理或更换,检查导阀。
|
不能调节设定压力值
|
控制线连接不当;控制线接在管道中的湍流区。
|
检查阀门压力表;调节控制器。
|
故障现象
|
可能的原因
|
处理方法
|
阀门内漏
|
主阀 阀座和密封面上有杂质
|
清洗阀座和密封面
|
阀盖密封圈破损
|
更换
|
平衡阀 未关闭
|
关闭
|
关不严
|
更换
|
阀门打不开
|
平衡阀 堵塞
|
修复或更换
|
阀门不能关闭
|
指挥器 薄膜损坏
|
更新
|
锁紧机构 有杂物,不能脱开
|
清洗
|
放散管泄放不正常
|
指挥器 膜片损坏
|
更换
|
故障现象
|
可能的原因
|
处理方法
|
关闭压力太高
|
指挥器 指挥器内腔备杂质卡住杂质
|
清洗
|
活塞喷嘴机构损坏
|
更新
|
阀门内漏
|
指挥器 活塞喷嘴机构损坏或有杂质
|
更新或清洗
|
阀芯 阀芯有杂质关不严或损坏
|
清洗或更换阀芯
|
阀后压力调节时压力增长太快或
太慢
|
指挥器 膜片损坏
|
更新
|
指挥器 指挥器弹簧强度不合要求
|
更换
|
倔强系数更高的弹簧 主阀 套简和杆套之间不光滑
|
清洗润滑套筒或阀杆套
|
调节压力不稳
|
指挥器 膜片对阀后压力波动敏感
|
更换倔强系数更高的弹簧
|
主阀 阀门工作在关闭压力范围内
|
核对调压阀工作参数
|
取压点 取压管线长度不符合规定
|
调整取压管线长度
|
设定压力值改变后调压器没有反应 指挥器
|
指挥阀反应不灵敏
|
上调载荷限制压力,减少排放量
|
指挥阀薄膜损坏
|
更新
|
过滤器 杂质多,堵塞
|
清洗或更新过滤网
|
主阀 膜片损坏
|
更新膜片
|
阀后压力持续下降
|
指挥器 指挥器过滤器堵塞,入口压力管线或负载引压管线冰堵
|
清理或更换堵塞过滤器,冻堵引压管线使用热水解冻,投用电伴热带
|
故障现象
|
可能的原因
|
处理方法
|
阀门关闭不严
|
阀门被杂质卡住
|
拆开清洗
|
阀座杂质 阀芯损坏
|
更换阀芯
|
开关位置不合适
|
重新调整行程控制器
|
阀门不动作
|
电机功率过小或电机过载
|
更换电机
|
阀门两侧压差过大
|
减小阀门两侧压差
|
扭距过大
|
调整阀门电动执行机构
|
阀门生锈或阀杆有杂质
|
对阀门除锈清洗
|
阀门行程限位发生变化
|
行程螺母紧定销松动
|
在合适的位置紧固定销
|
传动轴等转动件松动
|
紧固松动件
|
行程控制器弹簧过松
|
更换弹簧
|
电动执行机构不能确认开关位置
|
重新设定
|
注脂嘴泄漏
|
注脂嘴内有碎屑
|
应向注脂嘴注入少量清洗液洗去碎房
|
注脂嘴损坏
|
更换注脂嘴
|
控制阀不能完全关闭和开启
|
执行机构安装不正确
|
检查执行机构的安装是否正确或重新安装执行机构
|
执行机构操作系统故障
|
检查执行机构的电源系统是否有故障并对执行机构进行维修
|
故障现象
|
可能的原因
|
处理方法
|
1 压力波动不稳定
|
1.油液中混入空气。
2.阻尼孔有时堵塞。
3.滑阀与阀体内孔圆度超过规定,使阀卡住。
4.弹簧变形或在滑阀中卡住,使滑阀移动困难或弹簧太软。
|
1.排除油中空气。
2.清理阻尼孔。
3.修研阀孔及滑阀。
4.更换弹簧。
|
2 出口压力几乎等于进口压力,不减压
|
1.泄油口不通;泄油管与回油管相连,并有回油压力。
2.主阀芯在全开位置时卡住。
|
1.泄油管必须与回油管道分开,单独回入油箱。
2.修理、更换零件,检查油质。
|
3 不稳压,压力振摆大,有时噪声大
|
1.减压阀型号与减压要求不匹配;
2.减压阀在超过额定流量下使用;
3.减压阀进口压力大;
4.弹簧变形或刚度不好,导致压力波动大。
|
1.更换适用的减压阀;
2.调节分输流量至合适值分输;
3.减小减压阀进口压力,调节至减压范围内;
4.更换合适的弹簧。
|
4 减压阀关不严
|
1、减压阀进出油口接反;
2、减压阀阀芯损坏;
3、弹簧安装不合适或弹簧损坏;
4、阀内杂质堵塞。
|
1、检查减压阀安装方向,按照正确介质流向安装;
2、更换减压阀阀芯;
3、更换弹簧;
4、清理杂质。
|
5 法兰、填料渗漏
|
1、螺栓松动;
2、密封垫片损坏;
3、填料老化。
|
1、拧紧螺栓;
2、更换垫片。
3、更换填料。
|
---END---
免责声明:本文源自石油管道,仅供参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|